👨‍🏫

得解脱

 
我们人长期以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,我执是非常的坚强。我们如果对佛法的正知见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,我们的修行、我们的用功、我们的做事、我们的生活、我们的一切,都不容易安心,肯定不能安心。如果我们的佛法的正知见真正建立起来,这一切问题就解决了,身心就能得到安顿,戒律就比较容易守持。
戒的目地在于调伏烦恼,调伏烦恼也是破执取,一样的,调服。如果我们正知见建立起来,自然就不执取。不执取烦恼就轻,不然烦恼就会非常的大。其他戒条就不在话下。
 
在《摄大乘论》世亲菩萨的解释里头讲,得解脱靠四条,四个字,第一个“熏”,熏习的熏,第二“觉”,第三“寂”,第四“通”。“熏、觉、寂、通,故得解脱”什么叫做熏呢?“由闻熏习心故”,就是必须要听闻正法,为什么我们要听闻正法。第二是“由思觉悟故”,就是如理作意;第三“由修奢摩他寂静故”,就是修定;第四条“由证毗钵舍那通达故”,就是通,就是慧。就是听闻正法、如理作意,定跟慧实际上是法随法行,定慧,止观。听闻正法的前提要亲近善知识,听才不会听错。听闻正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要熏习念力,听了之后必须要变成念的力量。如果听了之后都忘了,记不住,那听了以后,你的念力形不成。念是定的因,定是慧的因,先要有正念才会有正定,你如果念力很弱,什么也记不住,那你怎么会有定呢?定就是念力的持续、念力的增长、念力的广大、扩大、增强,这就是定。定也不是一动不动,它是念力的持续,持续下去就产生定。
  佛教的定跟外道的定、跟世间这些练气功的定是不同的。世间的定、外道的定、二乘的定都不一样,也就是说二乘的定、世间的定、外道的定都是要不得的,都是要远离的,因为他们都是有执取的。大乘佛法的定是以正念为基础的,以佛法为基础,让我们整个的心里头这种菩提心、这种觉悟心非常强烈。所以一步一步听了以后作意,然后寂静,寂静就是奢摩他,然后就证到毗钵舍那,通达,就发大智慧。也就是发的这种智慧是通过定来的,比较能够容易长久,比较能够容易靠得住。.
当然也有人直接从念然后到慧,判断,有时候你一直可能判断错,或者一直判断对,但是有时候你不能寂静的话,就是这种慧力很短暂。在你提起的时候,用功的时候可能有一点智慧,但是你这个止的力量不足,我们人的身心还是在散乱的状态,顶多用佛法的观念来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。或者说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出家法和世间法的区别,所以也能够用它做抉择。但这还不是止观里的定慧,只是文字般若的慧在起作用。般若有“文字般若”、“观照般若”、“实相般若”。先从文字般若修行、观照,成了观照般若,再进一步就达到了实相般若,这个慧才是究竟圆满,究竟了意。所以我们通常用的一些佛法的名词会有一些作用,或者说有比较大的作用,我们就会认为这就是佛法的本身,或者说佛法学得就很好,能够善巧运用。这绝对都是不对的,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。因为所有东西都是跟烦恼挂上钩,跟人的执取挂上钩。